對情緒失控的長輩,小孩該如何面對

在寧靜的咖啡廳,遇見一位老奶奶雙鬢灰白疾步態闌珊,年紀約莫近八十,身旁跟著一位小男孩約國小四年級。當時,老奶奶端著用餐完的餐盤要離開,小男孩想要幫忙於是走在奶奶前方並且面對她,但奶奶用餐盤推開他的手,眼神直視並且帶點斥責語氣說:「走開!你不要擋住我,你在做什麼?!」小男孩放下他的雙手,看到我的眼神看到他們,奶奶也看到我,於是我笑笑地向他們點頭。不一會兒,奶奶將餐盤拿到自助回收區即離開。當下,我只希望小男孩不會誤解我的眼神,把我當作是看八卦的路人甲。

現代社會常因雙薪家庭,小孩與家中老人如外祖/祖父母的組合越來越常見。不少專家學者提倡隔代教養的好處,但這當中也有不少批評的聲音。仔細想想,家中老人家和自己孫子相處,添增不少天倫之樂。我曾在百貨公司看見,一位爺爺帶著兩個孫女用餐,兩孫女大約是就讀國小的年紀,期間爺爺不斷的與兩孫女對話,兩孫女幾乎講話比吃飯多。他們的對話內容很明顯有一個特色,爺爺的主動發言很高,說話語氣活潑生動,表達的主題皆是和孫女學校生活為主,對孫女們所回答的內容充滿好奇,就像一個對任何事好奇的「小男孩」。

這兩組祖孫互動的故事,提醒身為父母的我們,在製造祖孫相處的機會時,須注意以下幾點:

一、觀察家中老人家目前的性格狀態

家中長輩在進入老年階段時,會因腦部退化造成性格上的改變,暫且不論是正常的退化,還是因某些疾病造成的退化,這都是屬於人生的過程之一。有些人認為,老人家通常個性較為固執,或者像小孩一樣自我中心,無法透過溝通與討論改善,造成子女相處上的困難。其實這種情況,不能責怪老人家,它們並不是故意與家人做對,而是腦部退化造成他們想法較不能變通,情緒處理能力較不好。基於此,不僅身為父母的我們須有此概念,也須幫助家中小孩以他們的語言理解老人家的狀況,大家能夠接受與認識老人家的能力限制。

二、提供家中機能不錯老人家方法與孫子相處

當家中長輩身體狀況還不錯,過去也喜歡與小孩相處者,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起祖孫溝通的橋樑。父母可告訴外祖/祖父母可與孩子怎麼玩,同時須考量長輩的身體狀況如:老花眼或聽力不佳,及不宜進行消耗太多體力的活動,像是講故事、公園內散步、遛狗。

三、當家中老人家退化較多時,提供小孩與其相處方法

有時當老人家身體或心理狀況明顯大不如前時,活潑天真的小孩因對老人家較不了解,會因老人家個性怪異而被影響。我曾經遇過不少青少年回想起和外祖/祖父母相處的經驗,大部份不是很清楚外祖/祖父母為何脾氣這麼兇,常會歸因為自己不討喜,而造成互動上的不愉快及壓力。父母可以試著讓小孩知道老人家退化的情況,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反常行為,減少小孩被長輩情緒所波及。同時,父母也可讓小孩知道,當長輩對某些事情堅持卻低估自己的能力,如:老奶奶執意要自己拿餐盤,卻沒有顧及到可能打翻餐盤,不直接和老奶奶爭論反而要試著找到解決困境的資源如:孫子可告訴店員清理打翻的餐盤。當老人家有明顯情緒失控的情況,父母須教導小孩如:打手機告知父母或者請店員協助聯繫,以減少小孩面對失控場景的無助感。

四、父母給予小孩幫助家中老人家的讚美

前面故事所提到的小男孩,積極及用心想幫助奶奶的心是很美麗的,父母可直接給予口頭的稱讚。此外,父母也需要給予口頭的同理如:「媽媽知道你照顧奶奶很用心,也很辛苦,因為你想幫助奶奶卻被她兇,但奶奶老了及生病了,所以她脾氣會不好或者講話不好聽。你可以原諒這樣的奶奶嗎?媽媽很開心,你可以幫忙照顧奶奶,謝謝你。」

在製造祖孫間的天倫之樂時,父母可多方思考老人家的狀況,並找出可能的應變策略,減少祖孫間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摩擦或張力。如此,小孩也會因為照顧外祖/祖父母而學會關心及體貼,老人家因孫子的陪伴心理狀態更顯放鬆與愉快。
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